【監控博士】光纖基本知識全解析
從原理、種類到光纖模組,一篇搞懂高速網路的基石
在今日數位化時代,無論是企業的資料中心、電信網路的骨幹,還是高清監控系統的影像傳輸,高速、穩定的資料傳輸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而實現這一切的核心技術,正是光纖通訊。光纖以其高速、大頻寬、低延遲的優勢,成為現代網路架構的關鍵元件。
【監控博士】將透過本篇文章,帶您由淺入深,全面了解光纖的基本原理、常見類型與核心應用,幫助您快速掌握光纖通訊技術的基礎知識。
一、光纖是什麼?光如何傳遞訊號?
光纖 (Optical Fiber) 是一種由玻璃或塑膠製成的纖維,能以光脈衝的形式傳遞資料。其基本原理是將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,透過光纖傳輸後,在接收端再由光敏元件還原為電訊號,此過程實現了高速、長距離且低損耗的資料傳送。
光訊號之所以能在細如髮絲的光纖中持續傳遞而不散失,是利用了物理學上的「全反射 (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)」原理。光纖主要由兩部分組成:
- 核心 (Core):位於中心的玻璃纖維,折射率較高,是光訊號實際傳輸的路徑。
- 包層 (Cladding):包圍在核心外層的玻璃,折射率較低。
當光線從高折射率的核心射向低折射率的包層時,只要入射角度大於一個特定的「臨界角」,光線就會被完全反射回核心內部,而不是穿透出去。透過連續不斷的全反射,光訊號便能沿著光纖的路徑前進,即使光纖彎曲也能順利傳輸。
二、光纖纜線的類型:單模 vs 多模
根據核心直徑與傳輸模式的不同,光纖主要分為兩大類:「單模光纖」和「多模光纖」,它們在應用場景、傳輸距離和成本上有顯著差異。
單模光纖 (Single-mode Fiber, SMF)
單模光纖的核心直徑非常細 (約 8-10µm),僅容許一種模式的光線傳輸。光線沿直線前進,幾乎沒有色散,因此訊號衰減極低,適合長距離、大頻寬的傳輸,例如電信骨幹網路、海底電纜等。其外觀護套通常是黃色。
多模光纖 (Multi-mode Fiber, MMF)
多模光纖的核心直徑較粗 (約 50或62.5µm),可以同時容納多種模式的光線以不同路徑傳輸。這會導致「模式色散」,限制了其傳輸距離和頻寬。因此,多模光纖主要用於短距離的應用,如資料中心內部伺服器互連、企業內部網路等。其外觀護套顏色依等級而異,常見有橘色(OM1/OM2)、水藍色(OM3)、紫色/粉紅色(OM4)。
單模與多模光纖比較表
特性 | 單模光纖 (SMF) | 多模光纖 (MMF) |
---|---|---|
核心直徑 | 極細 (8-10µm) | 較粗 (50µm 或 62.5µm) |
光路徑 | 僅容許一條路徑 | 可同時傳輸多條路徑 |
傳輸距離 | 長距離 (可達數十公里以上) | 中短距離 (數百公尺至數公里) |
頻寬/速度 | 極高 | 較高,但受距離限制 |
光源 | 雷射 (Laser) | LED 或 VCSEL |
常見外觀顏色 | 黃色 | 橘色 (OM1/2), 水藍色 (OM3), 紫色 (OM4) |
應用場景 | 電信網路、廣域網 (WAN)、FTTH | 資料中心、區域網 (LAN)、伺服器機房 |
成本 | 光纖本身便宜,但光源設備較貴 | 光纖本身較貴,但光源設備便宜 |
三、光纖的端點:常見接頭類型
光纖需要透過特定的接頭才能連接到設備上。不同的接頭有不同的尺寸和鎖定機制。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光纖接頭:
- LC (Lucent Connector):體積小,採用彈扣式鎖定,是目前資料中心和高密度佈線中最主流的接頭。
- SC (Standard Connector):體積較LC大,採用推拉式鎖定,操作簡單,常用於電信網路和一般網路設備。
- MPO/MTP (Multi-fiber Push-On):高密度接頭,單一接頭內可容納多芯光纖(如8芯、12芯、24芯),專為支援多通道並行傳輸而設計,是40G/100G及以上高速網路的首選。
- FC (Ferrule Connector):採用金屬螺紋旋緊,連接牢固,抗震性好,早期常用於測試儀器和特定工業環境。
- ST (Straight Tip):採用卡榫式圓形接頭,類似BNC接頭,曾廣泛應用於多模光纖網路。
四、光電轉換的核心:光纖模組 (Optical Transceiver) 簡介
光纖本身只是傳輸媒介,真正負責將電子訊號與光訊號互相轉換的裝置,稱為網路光纖模組 (Optical Transceiver)。它是一個可熱插拔的裝置,插在交換器、路由器或伺服器網卡的專用插槽中,是光纖網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「翻譯官」。
基本功能
- 發射端 (TOSA):將設備的「電」訊號轉換為「光」訊號,並透過光纖發送出去。
- 接收端 (ROSA):接收來自光纖的「光」訊號,並將其轉換回設備能識別的「電」訊號。
五、光纖模組的內部結構與關鍵零件
一個小小的光纖模組,內部其實是高度集成的光電元件。其核心可分為四大塊:
- TOSA (Transmitter Optical Sub-Assembly) - 光發射次模組
- 光源:決定了傳輸距離和成本。短距離用 VCSEL,長距離用 DFB/EML 雷射。
- 用途:產生穩定波長的光訊號,並控制其功率。
- ROSA (Receiver Optical Sub-Assembly) - 光接收次模組
- 光偵測器:將光訊號轉換回電訊號。常見為 PIN,長距高靈敏度應用為 APD。
- 用途:確保接收靈敏度與訊號的準確回復。
- 驅動與處理電路
- LDD (Laser Driver):驅動雷射器工作。
- CDR (Clock and Data Recovery):時脈資料重整,消除訊號在傳輸中產生的抖動 (Jitter),提升訊號品質。
- MCU/DDM (Microcontroller Unit):微控制器,負責模組管理和數位診斷監控 (DDM),讓管理者可以即時監控模組的溫度、電壓、發射/接收功率等狀態。
- PCB 與封裝
- PCB 材質:使用高速FR4或低損耗材料,以支持數十GHz的高頻訊號。
- 外殼功能:金屬外殼提供結構固定、散熱及EMI電磁屏蔽功能。
六、主流光纖模組比較:SFP vs QSFP
光纖模組有不同的「封裝規格 (Form Factor)」,決定了其尺寸、速度和通道數。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兩大系列是 SFP 和 QSFP。
SFP 系列 (Small Form-factor Pluggable)
SFP 系列是為單通道傳輸設計的,體積小巧。根據支援速率不同,又演化出:
- SFP: 支援速率約 1Gbps。
- SFP+: 支援速率達 10Gbps,是目前最普及的規格之一。
- SFP28: 支援速率達 25Gbps,是 100G 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(4x25G)。
QSFP 系列 (Quad Small Form-factor Pluggable)
QSFP 的 "Q" 代表 "Quad" (四倍),意味著它內部整合了四個獨立的收發通道,能在同樣的體積下提供四倍的頻寬,主要用於高速、高密度的場景。
- QSFP+: 4x10Gbps,總頻寬 40Gbps。
- QSFP28: 4x25Gbps,總頻寬 100Gbps,是當前資料中心的主流。
- QSFP-DD: "DD" 代表 "Double Density" (雙倍密度),接腳從單排變為雙排,通道數翻倍至8個。可支援 8x50G (400G) 或 8x100G (800G) 的超高頻寬。
SFP 與 QSFP 關鍵差異比較
項目 | SFP 系列 | QSFP 系列 | 主要差異 |
---|---|---|---|
通道設計 | 單通道 (1G/10G/25G) | 多通道 (4x10G, 4x25G, 8x50G...) | QSFP 支援並行傳輸,數據密度更高。 |
最高速率 | 通常到 25Gbps | 可達 400G、800G 甚至更高 | QSFP 為高速網路而生。 |
接頭 | 主要為 LC (雙芯) | 主要為 MPO (多芯),也支援 LC | QSFP 多用 MPO 以支援多通道。 |
應用場景 | 企業/校園網路、伺服器接入 | 資料中心核心交換、AI 伺服器互連 | SFP 強調成本效益,QSFP 強調極致性能。 |
外觀尺寸 | 尺寸小巧,寬度較窄 | 寬度較大 (約18mm),QSFP-DD更厚 | QSFP 因容納更多元件而體積較大。 |
七、結論與下一步
了解了光纖與光模組的基礎知識後,我們可以總結出選擇方案的幾個關鍵考量點:
- 傳輸距離:這是決定使用單模還是多模光纖的首要因素。超過500公尺的距離,優先考慮單模光纖。
- 頻寬需求:您需要多大的傳輸速率?1G/10G 的接入層可選 SFP/SFP+;40G/100G/400G 的核心匯聚層則需要 QSFP 系列模組。
- 成本預算:多模方案在短距離內通常總體成本較低(設備便宜),而長距離則單模方案更具經濟性。
- 環境與未來擴充:佈線環境是否需要高密度?未來是否有升級到更高頻寬的計畫?選擇如 MPO 這樣的高密度方案,可以為未來的擴充留下空間。
從監控攝影機的影像回傳,到大型資料中心的數據交換,光纖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數位生活的各個角落。希望透過【監控博士】的這篇介紹,能讓您對這項驅動現代網路的關鍵技術有更清晰、更全面的認識。